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无毒不卡_尹人香蕉久久99天天拍久女久_亚洲欧洲精品无码av_吃奶呻吟打开双腿做受试看视频

以“四化融合”為核心,以“四個建造”為驅動,共襄打造“江蘇建造”新品牌

  • 來源:
  • 點擊量:435,644
  • 發布時間:2018-10-22
  • 分享到:

□蔡杰 袁宏波 江淳 莊瑋 丁仁龍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新時代對建筑業提出了新要求,江蘇建筑業在改革發展中涌現出哪些新作為、新經驗、新技術和新典型?還存在哪些問題亟待研究、解決和應對?2018年上半年,江蘇省建筑行業協會組織開展了45個課題的系列調研,其中本課題調研組為第5組,先后對常州、鎮江、連云港三個地區推進“四種新型建造方式”(精益建造、數字建造、綠色建造、裝配式建造)情況進行了調研。經認真梳理、全面分析、深入研究,認為江蘇建筑業今后一段時期應以“四化融合”(精細化、信息化、綠色化、工業化)為核心,以“四個建造”(精益建造、數字建造、綠色建造、裝配式建造)為驅動,打造“江蘇建造”新品牌,并形成調查與思考如下:
  一、調研課題背景分析
  江蘇建筑業是支柱產業、優勢產業和富民產業,源于商周、興于秦漢,鼎盛于明清,發展于當代,歷史上一大批經典之作已流芳百世。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江蘇建筑業實現了大發展、大跨越——建筑大省、建筑強省,2017年建筑業總產值達到3.13959萬億元,占全國建筑業總產值13.1%,繼續保持全國第一。但是,傳統的建造方式長期存在著組織方式相對落后、資源浪費嚴重、工程質量安全水平亟需提高、施工效率不高、環境污染較大等不同程度的問題。2017年11月,江蘇省政府下發了《關于促進建筑業改革發展的意見》(蘇政發[2017]151號),從深化建筑業“放管服”改革、圍繞建筑產業轉型升級、提升工程品質、打造“江蘇建造”品牌等方面提出了20條具體措施。省住建廳結合省情實際和行業發展趨勢,制定了《江蘇建造2025行動綱要》,提出江蘇建筑業今后一段時期工程建造方式的創新和發展方向,其中“四種新型建造方式”的核心內涵為:
  (1)精益建造:是一種綜合型生產管理理論,指在工程建造中,充分運用“精益生產”(源自日本豐田汽車公司)理念,面向建筑產品的全生命周期,持續地減少和消除浪費,最大限度滿足顧客要求的系統性方法,實現工程建造全過程的價值最大化。發展精益建造必須結合全省建筑業發展實際,積極引導企業著力轉變傳統的低效能、高能耗發展模式,致力于實現建造全過程的浪費最小化、產品質量精品化、用戶價值最大化。
  (2)數字建造:一般指結合BIM、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化新型技術,依托各項信息管理平臺,實現建造過程的數字化。相比于傳統工程建造方式,數字建造強調信息化、集成化、智能化發展,要求實現建造全過程的數字化。在工程建造中推行數字建造模式可以有效實現設計、施工、運維各環節互聯互通,為建筑產品全生命周期的運維管理提供技術支撐,為最終實現智能建造打下基礎。
  (3)綠色建造:指將綠色、節能、環保理念貫穿于工程建造設計、施工、運維等全過程,實現工程建造的綠色化發展。綠色建造要求在工程項目全生命周期實現綠色化發展,全面體現可持續發展理念,在“四節一環保”要求的基礎上,加速新型建造技術、工藝和環保新材料的普及和綜合應用,提升綠色、節能、環保水平。
  (4)裝配式建造:裝配式建造是指部品部件在工廠生產后到工地進行裝配的建造方式,包括裝配式混凝土建筑、裝配式鋼結構建筑、裝配式木結構建筑及各類裝配式組合結構建筑等。
  當前,我省建筑業發展面臨諸多問題和不足,應以精細化、信息化、綠色化、工業化“四化融合”為核心,推動精益建造、數字建造、綠色建造、裝配式建造發展,這是加快全省建筑產業現代化進程,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打造“江蘇建造”品牌,實現建筑業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的必由之路。
  二、實地調研過程與創新實踐成績
  5月中旬至6月初,調研組先后前往常州、鎮江和連云港展開調研,在各設區市住建局、建筑行業協會的協調配合下,共組織了30余家龍頭骨干企業召開座談會,收集匯報材料32份,調查問卷200余份,同時深入十多家建筑企業、構件生產基地以及20多個重點項目實地調研,詳細了解了各地建筑企業推進“四種新型建造方式”的基本情況、經驗做法以及存在的相關問題,認真聽取了地方主管部門和相關企業的意見建議。通過調研發現,近幾年來我省建筑行業以“四化”融合為核心,以“四種新型建造方式”為驅動,著力轉變生產建造方式,努力打造“江蘇建造”新品牌,施工質量和效益得到明顯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顯著加強,建筑產業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整體上保持全國領先,涌現了一批優秀企業和代表工程,創新實踐了一些先進技術和經驗。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各層面扶持政策相繼出臺落地,通過示范引路、市場主導,推動“四種新型建造方式”由星星之火逐漸發展成燎原之勢。2016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要求大力推廣裝配式建筑,減少建筑垃圾和揚塵污染,縮短建造工期,提升工程質量,提出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使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30%。我省積極落實國家部署要求,2014年江蘇省政府率先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促進建筑產業轉型升級的意見》,之后又相繼出臺了《江蘇省綠色建筑發展條例》《江蘇省“十三五”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規劃》《江蘇省“十三五”住宅產業現代化發展規劃》《江蘇建造2025行動綱要》等文件政策,確立了分三步走、三個發展階段的戰略,即2015~2017年試點示范期、2018~2020年推廣發展期、2021~2025年普及應用期,同時通過政府財政資金扶持引導,在全省范圍內大力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示范城市、示范基地和示范項目建設,2015-2017年省級節能減排(建筑產業現代化)專項引導資金分別下達1.5億元、2億元、2億元。
  在此次調研中,鎮江作為全省首批建筑產業現代化示范城市,從2015年起正式啟動裝配式建造推進工作,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的實施意見》《鎮江市建筑產業現代化和建筑業發展專項引導資管理辦法》《關于推進我市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確定了到2020年,新建工程項目預制裝配率、預制率、新建成品住房比例分別達到40%、30%、60%的工作目標,同時市發改委、規劃、國土、財政、住建部門形成了聯動機制,在規劃條件、土地出讓中明確控制指標,確保裝配式建筑項目落地。
  鎮江是我省推進“四種新型建造方式”的一個縮影。近幾年來我省堅持“示范先行、重點突破”的原則,共創建3個國家級裝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南京市、南通海門市、常州武進區)、12個省級建筑產業現代化示范城市、109個示范基地(其中:集成應用類基地10個、設計研發類基地38個、部品生產類基地54個、人才實訓類基地7個、40個示范項目)。2018年7月1日起將在全省范圍內強制推廣使用“三板”,裝配式建筑的開工面積將呈爆發式增長態勢。
  2.各類先進建造技術得到大規模的推廣使用,技術創新和應用能力不斷提升,打造出“江蘇建造”新名片。南京大地建設集團在國內最早引進法國新型建筑工業化技術——預制預應力混凝土裝配整體式框架結構體系(世構scope體系),已成功應用于500多萬平方米的各類建筑項目;江蘇中南建筑產業集團引進的預制裝配整體式剪力墻結構體系(NPC體系),在建項目超100萬平方米;龍信建設集團引進的預制裝配式整體框架結構體系(CSI住宅體系),能夠滿足60萬平方米裝配式建筑需求;江蘇元大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引進德國進口SOMMER建筑工業化預制件自動化生產線,以及配套的柔性鋼筋網片加工生產線,年產各類住宅預制件130萬平方米;還有杭蕭鋼構、滬寧鋼機等鋼結構體系,以及蘇州昆侖綠建木結構體系等,各類新型建造技術紛紛在我省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此次調研的鎮江威信廣廈模塊建筑體系于2012年從愛爾蘭引進,是國內首個工業化集成模塊新型結構體系,其主要優勢:一是技術系統化:威信廣廈模塊建筑體系是一套成熟、系統、完整的新型建造技術,符合裝配式建筑發展方向,節能環保優勢明顯,榮獲住建部建設行業科技成果評估和推廣證書,具有較好的推廣應用價值。二是設計標準化:采用模數和模數協調、集成模塊與模塊組合的設計標準化方法,將建筑結構系統、外圍護系統、內裝系統、設備與管線系統進行集成,縮短了設計周期,提高了設計質量。三是生產工業化:模塊生產基地工廠車間設有自動化生產流水線,具備18道精分工區,每一道工區配有專業工程人員及設備,整個生產過程于工廠內部進行全方位信息跟蹤、質量檢測。四是裝修一體化:在建筑設計初期預留了室內設計的創作空間,使得室內設計具有了更為靈活的設計張力和伸縮性,在工廠可實現90%以上的精裝工序。五是施工裝配化:絕大部分工程量在工廠預先制作安裝完成,現場主要以機械吊裝為主,現場用工量減少,工人作業環境和施工安全條件大幅改善。目前該技術已在多個項目上推廣運用,其中鎮江新區港南路公租房項目建筑面積13萬平方米,共10棟18層1440套公租房,由3168個模塊搭建而成,預制裝配率達84%,榮獲綠色建筑三星標識和江蘇省建筑產業現代化示范項目。
  3.建筑市場各主體通過多種方式連橫合縱,跨界組合,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提高市場競爭力。在這次調研中,我們發現許多建筑企業從過去的施工總承包延伸至投資、設計、開發、運營維護和部品部件生產的全產業鏈,各市場主體跨界組合、互利共贏,其形式多種多樣:一是施工企業投資部品構件生產基地,如連云港建工集團投資的銳城建設工程有限公司;二是施工企業聯合部品生產企業,如常州一建聯合上海意匹璽,連云港萬年達聯合杭蕭鋼構等;三是設計單位向施工總承包和部件生產轉型,如長江都市、鎮江建科等;四是施工單位資本與部品生產企業聯合投資,如常州中盈遠大等。這種以市場為導向,施工、設計、部品生產各建筑行業主體通過多層次、多方位的合作,將促進江蘇建造更上一層樓。
  比如調研的中盈遠大(常州)裝配式建筑有限公司,是由施工企業組團聯合構件生產企業共同投資,其中遠大住工占股35%,常嘉建設、常州三建、江蘇成章、牡丹江南等施工企業占股65%。遠大住工是中國PC構件生產研發的先行者,有20余年的行業探索、開拓經驗,常嘉建設、常州三建等建筑公司有市場需求和資金實力,中盈遠大集成了雙方優勢,形成了PC構件的設計、營銷、生產、項目管理、現場吊裝等一套完善的供應鏈體系,目前有管理團隊60余人,生產工人130多人,預制構件年產量25萬立方米,是施工企業、部品構件生產企業合作共贏的典型案例。
  4.“四種新型建造方式”并非孤立發展,而是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有機結合,在一些企業和項目上得到了全面應用和推廣。其中武進建工集團是一個典型,在新的行業形勢和要求下,這家具有近60年發展歷史的老牌施工企業積極轉變發展思路,勇于改革創新,大力推進“四種新型建造方式”。(1)精益建造:以九洲花園項目為試點,提出建設“精裝修成品住宅”理念,科學合理安排工序進度,嚴格質量標準、規范施工工藝,探索出武進建工的精益建造模式:一是對整個建造施工環節的模塊進行拆分,實現了“六個零”:零距離溝通、零質量缺陷、零現場堆放、零安全事故、零交接窩工、零進度障礙的精益管理目標。二是深化施工圖紙。把每個節點做法詳細體現在圖紙上,讓每個施工人員都能懂會用。三是形成住宅施工的工藝標準。通過總結、優化近年工程建設中的創優及常見質量問題防治做法,形成了企業住宅工藝標準。該公司的“精益建造”模式受到各級建設主管部門的高度肯定和表揚,在內蒙古、山東等地項目上進行了推廣運用,引發了行業內的強烈反響。(2)數字建造:公司大力開展各類專業技術培訓,與廣聯達公司聯合,利用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研發了協同工作平臺,通過信息平臺和智能終端的及時反饋,使溝通更加快捷高效,為“數字建造”提供了有力支撐。(3)綠色建造:公司將“綠色建造”理念貫穿于工程建設的始終,項目開工前,利用BIM技術統籌策劃現場平面布局,為員工創造了一個綠色舒適的工作環境;施工過程中,臨時設施采用集裝箱形式,到現場只需完成吊放安裝就可使用,節省了建造時間,節約土地;土方回填后現場裸露的地方灑草籽或種植綠植,減少揚塵;利用短鋼筋、廢木料制作電梯井防護門、臨邊洞口蓋板、混凝土陽角保護框等,實現了廢物再利用;現場設置消防水池、利用地下室結構水箱收集施工降水和雨水,用于混凝土養護和現場灑水,節約了資源。2016年公司榮獲武進區“綠色建筑三星示范企業”稱號。(4)裝配式建造:公司制訂了前期參觀考察、中期學習培訓、后期成立團隊“三步走”計劃。2017年公司成立了常州富如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負責裝配式構件圖紙設計、分解深化、產品研發等,與新加坡籍專家合資成立了季氏建筑科技常州有限公司,從事混凝土預制構件的生產和安裝。同時與城建集團、常工院、常州市規劃設計院等四家單位共同建立了“建筑產業現代化戰略合作聯盟”,通過產學研深度融合,發揮各自優勢,推動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順利完成了白蕩河綠地公園等常州市首批裝配式建筑實驗性項目。
  三、亟待解決問題和意見建議
  綜上所述,常州、鎮江、連云港這三個地區在推進“四種新型建造方式”過程中積累了一些先進經驗和技術,涌現了一批代表性的企業和項目,在總結成績的同時,也要正視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1.思想上對新型建造方式存在一些不正確認識,阻礙了建筑產業現代化的發展。一是社會上對新技術和新體系不了解、不認同,對裝配式建筑質量和安全存在懷疑和誤解,社會整體上還沒有形成正確的觀念和認識。二是許多中小型企業仍然持觀望態度,滿足于現狀,沒有充分認識到建筑產業現代化的緊迫性和必然性,在管理上依然舊模式、老方法,遲滯了建筑產業轉型升級的整體步伐。三是市場各主體立場和角度不同,沒有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合力。調研發現一些建設單位為降低工程成本,不支持施工企業實施新型建造方式,創建優質精品工程。
  2.缺乏頂層設計,新型建造方式技術標準體系不健全、不完善。目前在建筑產業現代化方面,盡管已經出臺了不少法規、規范和標準,但是我國建筑結構體系與國外有很大區別,引進的大部分是單項技術,與國內現行的技術標準、規范不兼容,設計、施工、驗收的標準不健全、不完善,導致各地區、各企業自行其是,走了很多彎路,交了不少學費。
  3.各類技術人才缺乏,施工人員技術水平亟需提高,施工質量安全有待改善。一是缺乏高素質的專業產業化工人,這是許多企業普遍反映的問題。目前建筑工人多以農民工為主,主要從事體力勞動,知識文化水平和技術能力都不高,且年齡老化嚴重,難以適應新型建造方式的技術水平要求。調查中我們也發現了少數工人不懂技術,野蠻施工,粗制濫造的現象,給建筑的質量和安全埋下了很大的隱患。二是施工管理人員技術能力亟需加強。許多施工管理人員對新型建造方式還停留在感性認識和起步摸索階段,缺乏系統的學習培訓以及實踐經驗,還不能完全駕馭新型建造方式。三是復合型技術人才十分缺乏。新型建造方式中除了藍圖設計,還需要部品部件的深化設計,需要將裝配施工與現澆施工進行銜接、搭配,懂設計會施工能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十分缺乏。
  4.新型建造方式成本相對較高,增加了市場化推廣的難度。一是投資大,轉嫁推高了構件成本。從調研情況看裝配式建造前期技術引進與研發成本很高,構件生產基地的土地、廠房、設施等需要巨額投資,一個生產基地規模小的需要幾千萬元,規模大的需要投資兩、三億元。調研的幾個地區的“三板”價格普遍在3200左右/立方米,工程成本每平方米要比現澆貴300元左右。二是物流成本高。構件運輸需要價格不菲的專業車輛,一些市區的項目對運輸時間也有限制,國內的過路過橋及油費又很高,增加了構件的使用成本。三是標準化程度較低,導致模具更換成本過大。由于設計標準、技術體系千差萬別,不同項目的構配件沒有可替代性,往往做一個項目需要更換一套模具,導致構件單位成本居高不下。四是各市場主體之間的溝通協調更加頻繁復雜。新型建造方式的施工組織由簡單的按圖施工,變成設計、生產、建設、施工、監理之間不斷的溝通與深化的過程,增加了建筑周期和成本。
  5.BIM技術推廣運用還處于起步和摸索階段,在發展數字建造過程中面臨諸多問題。一是數字建造需要較大投入。BIM技術需要配備高新電腦、開發軟件以及專業的技術人員,建設一套相對完整的體系需要花費100多萬元,而相應的工程定額計價卻是滯后或是空白,目前階段是投入大見效慢,增加了推廣運用的難度。二是BIM技術的運用范圍和層次很低,主要是一些需要評獎、認證等有硬性要求的項目,進行投標方案、圖紙交底會審、施工管理控制等基礎階段。三是配套管理體制跟不上。數字建造要求BIM技術應用涵蓋全生命周期的業務流程,要求實現全要素和全參與方的數字化,但一般項目的勘察、設計、業主等并未實施跟進,離真正的數字建造相差甚遠。
  在這次調研中,調研地區相關主管部門和企業針對建筑業轉型升級,推進新型建造方式也提出了一些意見建議,調研組經過分析歸納總結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要加大新型建造方式的宣傳和推廣。以人民群眾的獲得感為目標,通過政府引導、市場調節,充分發揮示范項目的引領作用,徹底消除社會上的懷疑和誤解,形成健康、良性發展的環境和氛圍,讓建筑業轉型升級全面融入當前中國社會正進行的科技與產業革命,加快改變建筑業目前粗放落后的管理和建造方式,積極探索先進發展模式和路徑。
  二是要始終把質量安全放在首位,高質量發展新型建造方式。建筑是百年大計,人命關天,要經得起歷史和時間的考驗,發展規劃要科學合理循序漸進,先試點示范再規模推廣;同時要強化建設、施工、設計、構件生產、監理等各市場參與主體的責任意識,加大對關鍵部位和工序的檢查和監管力度,確保新型建造方式持續、健康、高質量的發展。
  三是要加大各類技術人才的培訓工作。一要采用多種模式,分層次、分專業進行培訓:行業領導、企業高管通過組織高級研修班,到國內外先進發達地區進行考察培訓,學習先進技術經驗,把握行業發展趨勢;各類技術人員通過現場觀摩、經驗技術交流、繼續教育等模式,提高專業技能水平;現場施人員通過農民工學校、上崗培訓等方式加強實際操作能力的培訓。二要建議與人社等相關部門聯合,圍繞培訓、考核、發證、上崗等形成完善的規范制度,籌建產業工人培訓基地,打造專業的新型產業化工人隊伍。三要以市場為導向,實行校企聯合,相關院校根據企業需求,制定教學規劃和課程,為企業量身定制急需的技術人才。
  四是要加大技術攻關和研發,為推進新型建造方式提供強有力的科學技術支撐。新型建造方式的技術體系,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的研發與運用等,都有許多難點、重點和熱點問題需要展開針對性的研究,要整合企業、高校、主管部門等各方力量進行科技攻關和技術研發,為推進新型建造方式保駕護航。
  五是要對運用企業更多優惠或扶持政策,強化引導力度。新型建造方式作為一套新型高效的建造理念,需要大力提升全社會對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建議政府部門從優惠和扶持政策入手,對施工方和相關各方都給予相應的政策激勵,如不同的建造方式實施不同的稅率,從而充分調動全行業和相關方實施新型建造的積極性。各級政府除制定頂層政策外,應該完善落實好相關的配套扶持政策,切切實實采取具體的政策扶持措施,給予建筑企業相關扶持政策,積極鼓勵企業開展科技研發和降低成本模式的探索。
  六是要建立和完善相關標準體系,大力推行施工總承包模式。要盡快建立和完善裝配式建筑相關的行業標準和規范,并加強裝配式行業的市場準入門檻,嚴格防控不合格部品構件流入市場,確保裝配式建筑的健康良性發展。同時鼓勵采用工程總承包模式承接裝配式建筑,最大限度發揮工程總承包企業在設計、生產、施工和管理等方面資源優化配置作用,既保證工程質量,節約成本,又能更好地避免設計與施工二元分離產生的影響。
   七是要呼吁政府積極帶頭推廣使用。政府投資(含國有企業投資)的新建保障性住房項目,公共建筑(學校、醫院、場館)等工程項目,管廊、橋涵等市政基礎設施項目,應優先使用新型建造方式,起到帶頭推廣作用。

×
關注中國建筑業協會